“玩的就是心跳”“打开快递发现竟然是手机”“值了!值了!”……受近来消费新风潮“盲盒经济”的影响,“快递盲盒”成为不少商家的新玩法,由多个无主未拆封快件组成的“快递盲盒”颇受消费者追逐。
“快递盲盒”真的物超所值吗? 快递盲盒靠谱吗 ,快递盲盒是真的吗 ,本该由收件人签收的快件为何会变身盲盒流入市场?其是否合规合法?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。
01
无主快件不能随意处置
每晚8时左右,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会有盲拆快递的直播间。主播坐在成堆的快递前拆快递,将拆出物品向镜头展示,拆到蓝牙耳机、手机等价值较高的物品时,便会喊一句:“值了!值了!”。在“物超所值”的宣传刺激下,不少消费者忍不住下单。主播同时会向消费者介绍快件来源,有过期的无主快递、降价处理的电商尾货或卖家赠品等。
某短视频平台的拆盲盒视频
电商平台、短视频平台以及二手交易平台是“快递盲盒”销售的主要渠道,盲盒通常“按个卖”或“论斤卖”,目前均价15元1斤,约有10—20件快件。记者从某电商平台购入一件2斤装的“快递盲盒”,卖家称其均是从快递网点采购的无主快件。记者收到货物后发现盲盒内共有32件快件,分别来自中国邮政、韵达、圆通、中通、百世等邮政快递公司,每个快件上均有详细的面单信息,包括订单号、收件人姓名、电话、地址等信息。
记者从某电商平台购买的2斤装“快递盲盒”内装有32个快件,面单信息一览无余。
根据面单信息可以看到,这些快件分别从不同地区发货,但收件地址均为北京市某社区内一家快递超市。记者根据订单号一一查询发现,所有快件均有完整物流信息,且均显示已签收。已签收的快件却又沦为商品被再次售卖,不禁令人疑惑,这些快件到底从哪里来?是商家从快递公司采购的无主快件?还是商家自造“快递盲盒”?
不可否认,快递市场确实存在一些长期无人认领的快件。记者购买的“快递盲盒”中,也不排除有商家从快递网点购入无主快件的可能。但值得追问的是,那些本该由原收件人签收的快件是如何变身“快递盲盒”流通在市面上?快递企业是否有权处置无主快件?销售“快递盲盒”是否合规合法?
北京嘉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丁红涛律师告诉记者,快件本身是禁止买卖的,快递企业如出售无人认领的快件,可能会侵犯原收件人的财产权、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权。对无人认领的快件,如确实属于《快递暂行条例》规定的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快件,原寄件人或收件人财产权的丧失,至少应当按照《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快件管理规定》实施开拆处理。倘若快递企业未按照相关流程处理无人认领的快件,原收件人对快件的财产权就尚未丧失。此时,快递企业出售无人认领的快件,就可能侵犯原收件人的财产权。
同时,无人认领的快件可能包含寄件人、收件人个人信息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34条规定,构成隐私的,按照隐私权受到保护;未构成隐私的,按照个人信息权受到保护。所以,快递企业若出售无人认领的快件,可能侵犯寄件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。
记者查阅《快递暂行条例》发现其第四条中明确规定,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私自开拆、隐匿、毁弃、倒卖他人快件。而对于无主快件,《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快件管理规定》中明确要求,快递企业应当安排专门场地对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快件进行保管,保管期限自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快件登记之日起不少于1年。
然而,从记者所购盲盒中快件的面单信息可以发现,这些快件的寄件日期大致在今年6、7月份。倘若这些快件是商家从快递公司购入的无主快件,那么快递公司在无主快件未过期之前将其出售,同时还将收寄件人个人信息也一并出售,不仅泄露收寄件人个人隐私,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。